导读
“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是由长江教育研究院、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评价中心发起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评出的。
“征集活动”自2018年12月初启动,经历了征集(自荐、他荐)、初评和专家终评等阶段,最终评选出入围名单,委托一读EDU等媒体推送。
也许,您支持的老师并未入围名单,但本次活动突出民间发起、行业推荐的特点,并非代表官方对众多改革先锋进行“盖棺定论”,不是单纯评价好坏,也并非只是总结过去,而是弘扬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精神,激励大家在新时代推动开启新一轮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
我们不会忘记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继续推荐您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
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入选名单
(按姓氏音序,排名不分先后)
01
邓旭初
邓旭初,男,生于1921年,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率先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
他组建了第一个教授代表团访美,开通了从海外引智和引资的道路,被称为“中美高等教育界破冰之旅”;在全国率先开始大学新校区建设;率先接受包玉刚先生捐款1000万美元,建造图书馆,为高校引进外资办学开辟了先河;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建立岗位责任制,鼓励人才流动,进行自费工资改革;恢复理科和管理学科,开设文学艺术课程,带头引进、建立一批高、新、尖端学科;倡导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兴办科技产业,为产学研结合奠定了基础。
这些突破性的举措,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创了科研新局面。
交大的改革实践和成果,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改革经验被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推荐语:率先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带领上海交大实行高校改革,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建立岗位责任制,鼓励人才流动,进行自费工资改革,倡导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等,为我国高教改革做出了贡献。
02
窦桂梅
窦桂梅,女,生于1967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等职。
窦桂梅提出了为生命奠基的教学理念,并提倡“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她研究实践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撬动了学校“1+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出以成志教育为儿童心灵植入指南针的办学使命,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多年来,她一直扎根一线,现场为全国教师讲示范课,做学术培训。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在联合国总部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专题报告,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提出的主题教学思想,撬动了 “1+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出以成志教育为儿童心灵植入指南针的办学使命,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03
段力佩
段力佩,男,生于1907年,上海市育才中学原校长,从教70余年。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任、上海教育工会副主席、上海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1964年,他总结出的“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教改经验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导,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育才教改经验的热潮。
上世纪80年代,段力佩总结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法再次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1年,他又提出了“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觉体锻”的培养目标,引领育才中学实现了教改的第三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他的教改思想一直指导、影响着育才中学乃至基础教育界的改革和发展。
推荐语:总结出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法,提出了“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觉体锻”的培养目标,其教改思想影响了基础教育界的改革与发展。
04
方明
方明,男,生于1917年,曾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等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方明与民进的政协委员们一起参政议政,共同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献策出力,参与教育界诸多法案的研究、起草、撰稿与制定。
方明首倡建立教师节,参与发起和制定《教师法》,呼吁抓好普及教育并促进了《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提倡“农科教”统筹结合,提出“科教兴农”的口号,为“科教兴国”重大决策的提出做出了贡献。
方明一直积极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他深入农村进行教育调研,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村校一体”、“三教一体”、“教科劳一体”的办学模式,元庄的教学改革经验“小村庄,大教育”,填补了我国教育立法上的一些空白,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推荐语:首倡建立教师节,参与发起和制定《教师法》,呼吁抓好普及教育并促进了《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提倡“农科教”统筹结合,提出“科教兴农”的口号等,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05
顾泠沅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顾泠沅是我国著名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专家,曾主持青浦数学教改实验15年,提出了“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行动教育”模式,并进行了10余年的后续研究,使青浦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达到上海全市先进水平,该成果后续在全国推广,并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顾泠沅先后完成了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实验研究、教改实验的方法学与教学原理研究、基于中国当代水平的数学教育改革报告、上海数学教育的跨世纪行动研究等大型科研项目,主编了《21世纪数学教育探索丛书》、《数学教育研究基础丛书》等,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曾主持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倡导“行动教育”模式,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06
顾明远
顾明远,男,生于1929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顾明远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60余年来,始终坚持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勤勉治学、积极探索,在教育理论建设方面卓有建树,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先后撰写论文600余篇,著述40余部。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他培养了40多名比较教育专业的博士(有我国第一位比较教育博士),多项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例如由他领衔600多名学者历经12年的努力完成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专业性的教育大百科全书。
60年来,他参与了若干次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例如积极倡导教育立法刻不容缓,先后参与了高等教育法、教育基本法和教师法的起草工作;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多位专家联名上书呼吁设立“教师节”; 作为战略专题组组长,全程参与了《教育规划纲要》起草、征求意见、定稿的全程等。
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荣誉教授”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的完善、教育实践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07
郝克明
郝克明,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顾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郝克明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努力推动宏观教育决策研究的开拓创新,研究成果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探索我国终身学习学科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迪。
郝克明曾参与研究和起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国教育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等国家重要教育文献,为国家教育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做出了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授予她“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她是接受这个奖项的第一位亚洲专家,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等组织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教重大问题的研究,参与研究和起草多部国家重要教育文献,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8
胡大白
胡大白,女,生于1943年,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主席,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胡大白主要从事民办高校管理工作,致力于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她是河南民办教育的擎旗者,以30元起家,通过长期努力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坚持“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立了“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工作模式;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黄河科技学院曾获“全国万人民办高校十大名校”之一等荣誉。胡大白曾获“首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 “大学女校长终身荣誉奖”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河南民办教育的擎旗者,构建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黄河科技学院建成我国民办高校的代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09
李吉林
李吉林,女,生于1938年,江苏省荣誉教授,特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
李吉林是情感教育的早期探索者,从教60余年来,一直扎根教育教学实践,历经39年的教改探索,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颇具影响的情境教育学派,以钻研教学为基础、将情感与认知结合作为核心理念,架构了全方位、多学科理论体系,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李吉林出版专著10余部,在全国杂志报告发表200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她的成果“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情感教育的早期探索者,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颇具影响的情境教育学派,成为探索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10
李希贵
李希贵,男,生于1959年,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高密一中校长、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等职。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李希贵持续探索前行,主张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在中小学提出并实施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取得很好的成效,该实验被列为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实现每一位学生一张课表,激发学生潜能,让教育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该成果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教育界拥有广泛影响。
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组等工作。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在教师、校长、局长三种角色变换中始终坚持变革与发展,先后主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小学育人模式创新等多项课题,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11
厉以宁
厉以宁,男,生于1930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55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厉以宁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新基尼系数理论等,李克强、李源潮等都是他的弟子。他的《教育经济学》被称为我国当代第一部教育经济学专著。
他在丰富的经济学基础之上建立了自成一派的教育经济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学术观点,例如教育经费应该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4%以上、对教育产品的性质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界定、对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等。
曾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提出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如最早研究提出教育经费应该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4%以上等,其代表作《教育经济学》被称为我国当代第一部教育经济学专著,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林崇德
林崇德,男,生于1941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
林崇德长期致力于思维理论研究,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在过去的30余年中,他围绕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开展了大量有关中小学生智能促进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成了思维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林崇德教授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思维(认知)结构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林崇德科研成果颇丰,例如先后主持了1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发表的文章被SCI和SSCI收录30余篇,被CSCI和CSSCI收录400余篇;曾组织全国400余名心理学家主编了630余万字的《心理学大辞典》等。
林崇德从教40余年,带出了近百名博士,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名单。
推荐语:长期致力于思维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维(认知)结构理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成了思维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
13
刘道玉
刘道玉,男,生于1933年,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等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刘道玉曾建议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
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大力贯彻自由教育理念,大刀阔斧改革高等教育,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他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力推进创造教育,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推荐语:中国高教改革的先驱,大力贯彻自由教育理念,推行创造教育,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等改革,为恢复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4
刘彭芝
刘彭芝,女,生于1945年,数学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国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