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是“文明之根、中国之源”,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 2020-08-03 23:27:26
- 来源:临汾是“文明之根、中国之源”
临汾的根祖文化 |
编辑:裴芬芬 2015-08-31 16:47:38 |
临汾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东临雷霍,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控河汾,滔滔黄河贴西而流,与陕西省隔河相望,汤汤汾水南北贯穿,临汾也因此得名;南通秦蜀,与运城市接壤;北达幽并,与晋中、吕梁地区毗邻。国土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总人口435万,现辖1区2市14县和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临汾,古称平阳,为帝尧之都,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10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生息繁衍,敲击出原始文明的火花,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丁村遗址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编写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发现于54:100地点) ,旧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在54:100地点又发现一块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因发现于丁村, 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1万年前,在吉县柿子滩,伏羲女娲滚磨穿针以结婚姻,并在此观测星斗,教民渔耕,始制先天八卦。1980年以及2000-2001年,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先后两次对吉县柿子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近4000件石制品,10余处人类用火遗迹,上万件石制品动物化石、石磨盘、石磨棒和蚌质穿孔装饰品。柿子滩遗址是中国目前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是古人由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确切记录,也是研究人祖文化的重要物证。柿子滩课题的深入开展对探索中北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导大规模发掘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包括城墙、宫殿、王陵、观象台、祭祀各要素的都城遗址及陶龙盘、陶鼓、鼉鼓、大石磬、玉器、彩纹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震惊海内外。后被确定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科研项目。据碳十四技术测定,陶寺文化时代范围与帝尧时期相符。陶寺遗址经过近40年考古专家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该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证实陶寺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脉。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十分契合,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最庞大的社会文明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最早的中国之所在”,是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历程的重要支点。尧都正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 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现都证明,4500年前帝尧在平阳建都,在这里,帝尧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钦定历法,设立24节气,以授农时,教民稼穑。尧开凿了第一口水井,让百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安居乐业。围绕着水井,“市场”随之萌发,至今犹有“市井”之说。正是水井的出现,推进了农耕文明,萌发了城市文明,开启了华夏文明。尧让位于舜,率先实行禅让,树立了以德治国的典范。尧居茅茨土阶,食粗茶淡饭,着布衣敝履,与民同甘苦共患难。是尧广纳群言,首开民主政治的先河。他所设立的“诽谤木”演化为后世的华表,并高耸在故宫的天安门前。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将尧尊为“民师帝范”,受到炎黄子孙的世代景仰。临汾有关帝尧的文化遗存众多,如尧都区有帝尧出生地伊祁故里——伊村,有历代祭祀帝尧的本庙——尧庙,有安葬帝尧的寝陵——尧陵,有帝尧成亲的洞房——仙洞沟;洪洞有再现尧二女走亲的“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等。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2600年前,晋国在这里兴盛崛起、成就霸业。晋文公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顿吏治,鼓励发展生产,“弃责薄敛,宽农通商”,减轻农民负担,劝民农桑、降低关税、沟通商旅,加强军队建设,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使晋国成为春秋时代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 600年前的元末明初,战乱频仍,灾害频繁,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千里赤地,荒无人烟。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呈现出另外一番富庶的景象。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为发展农耕,充实国力,巩固政权,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送四方,开疆拓土。历时50年,迁民18次,迁民人数达百万之众,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这次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悠悠六百载,大槐树几度枯荣,大槐树移民先祖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如今已遍布五湖四海。在他们心目中,共同的根是古槐,共同的老家是洪洞,古大槐树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共同的精神家园。六百年前的一场空前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洪洞古大槐树被无数海内外古槐后裔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 临汾,是掬一捧河水就能折射出民族智慧之光的地方,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捏出文明汁液的热土。临汾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襄汾丁村、陶寺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沃天马遗址等3300余处文物古迹举世闻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全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6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7项,位居全省第一。 临汾是“文明之根、中国之源”,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