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禅宗的菩提,王阳明的花和庄子的树
- 2020-08-07 11:35:23
- 来源:归一:禅宗的菩提,王阳明的花和庄子的树
发布时间:08-0611:44
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和禅宗是非常像的,很多观点倾向于这和王阳明早年喜好佛道有关,王阳明本人并没有否认这个答案,只是指出了二者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差别在何处并没有说。
佛家
说即不懂,懂即不说
王阳明为何不说呢?
有此一问者便不懂禅,既不懂禅,差别处又如何得知,那就差到十万八千里去也!你说你懂,这个问题如“念佛者谁”,你说是你,拜拜了您嘞!
懂禅了又如何?那就无所谓心学了。
禅和心学是两条路子,佛教不可治世,这是一定的,它偏形而上的本体;而心学的“致良知”则偏形而下的起用,是第八识直接起用,而且是起用在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上,这就厉害了。
王阳明
心学和禅宗的表面不同
厉害就厉害在它是从第八识直接起用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而不是拘于第六、第七识的被动。拘于此两处者最常说的话就是“要控制情绪”。
而佛教只是徜徉在第八识的清净中,心学是清净中的再起用。
若是放在具体事务上,一般人用点邪法是谋私利,而真正融入心学者,用点邪法是为公,这就是为何犯同样的错,有的人不被原谅,而有的人却有情可原的原因。
不入世,所以佛家不动用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的“我”,于是它只要防着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吃点素斋就差不多了。
禅宗的直达本体
禅宗六祖那首不要太著名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是直接扫除了第六识和第七识,于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便能直达第八阿赖耶识。
禅宗
而曾经觊觎六祖衣钵的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评道:“此偈未明心地,依此而行则更添系缚。”
因为前两句明显都在第六识和第七识中攀缘,就像上篇《王阳明:为什么你懂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得很不顺》写到的:信息只是停留在意识中,却未能“入心”,“入心”就是抵达第八阿赖耶识,那最终“道理是道理,你是你”,知道的道理越多,戾气越重,越喜欢到处找人辩。
参话头的真谛
禅宗的最高明之处就是“参话头”,“参”是走心,“想”出来的答案全部是用脑,“参”的本质是入心,这才是“参”的重点,而不是参出来个什么。“疑情”始终都在,而不在疑什么,就是这份活水意,就是这种“疑”的体验感,这体验感的本身就是在用心。
活水
用“参”来带动体验,而忘记“参”本身,故而佛法是“土壤”之法,你自己种进去。
而阳明心学是“种子”之法,你自己去长大。从最清净处起用意识,最初怎么样,以后就始终怎么样,保持住,结圣胎(去怀孕),存养(安胎),别妄想(乱蹦会堕胎),养大了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养胎”就是孟子的“集义”,阳明心学就是脱胎于孟子之“心之四端”。
道家的入世法门
佛家是推心及物,而道家则是喻物于心了。老子谈“自然”,人就是被自然给“自然”出来的,所以,人一定符合“自然”的规律,所谓“人身小宇宙,天地大人身”,脱离那个“自然”人就一定“难受”,但又皆喜光鲜亮丽,于是就会自虐。
自虐在逻辑上说不通,有些坏毛病就不该沉浸其中,但又确实是无法自拔,这就是心脑不能合一,心被带走而脑知道这样不对。所以,这就是脑袋之“知”,但是自虐者明“知”这样不对,却“行”不了,即无法改正,那么心才是人的主宰。
发心就是动机,是正人还是邪人全看这里。
“没用”的参天大树
《庄子·人间世》有段关于匠人伐齐国大树的寓言:
有个匠人带着自己的一帮徒弟去齐国求购木材,看到了一个超大的树(此处我没有庄子形容的好,看官有时间可以找原文体会,我就不献丑了),径直就走了,徒弟们很奇怪,就问他“这么好的树为啥不考虑一下?”
红木家居
匠人答:“你们这些笨蛋都不懂!这是‘散木’,做船会沉;做棺材会烂;做家具会坏;做门窗吸水多;做柱头生蚂蚁,一点用都没有。”
结果晚上匠人做梦梦到了树神,树神骂他“你把我的秘密都抖出来了,各种水果好吃,是因为枝干早早被修剪,我要是有用就得被这有用给累死,或者早就被砍了,还能长这么大吗?”
徒弟们更奇怪了:“那么没用的树这咋还成精了?”
匠人说:“嘘!这又是秘密,树神托梦给我就是想让排解一下自己不被理解的郁闷,虽然他骂我一顿,但他心里知道我懂他,之前我骂他骂对了。同志们,没用会死得更快啊,引炉子去了。”
结束语
这下完了,有用没用都得死,如何是好?
世事大多如此,如果过于表现得什么都会做,那就等于所有事都揽着自己做,早晚累死;如果什么都推开了不做,那就等于宣布自己是废柴,做与不做之间是“我刚刚想起来该怎么做”。
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这个人什么都不像,但做什么像什么,一旦固化下来就显得很僵硬,那就很不舒服了。
土壤和种子
对于庄子的这个寓言来说,有用和没用都是执其一端,是执念,有用和没用之间才是庄子。
随时能趋向于有用和没用就是保持状态,出入两端而无碍,这才是大自在。
那什么又是状态?土壤保持肥沃,种子保持成长就是状态。
人生无非就是保持个该吃饭时能吃下去饭,该睡觉时就能睡着,该做什么时就能专注而不走神的状态。
对现代人来说这很容易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