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托举起新的时代精神

  • 2020-08-10 15:12:17
  • 来源:光明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10 04:00

  “千里淮河第一闸”第16次开闸蓄洪,滔滔洪水中——

王家坝托举起新的时代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常 河 丁一鸣

  历史一定会记住这一刻。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令,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王家坝闸启闭机室里工作人员按下控制按钮。13孔闸门缓缓打开,滚滚洪水喷薄而出,蒙洼蓄洪区则敞开怀抱,接纳滔滔洪水……

  当天,地处淮河中游的颍上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先后开闸蓄洪。一天之中,阜阳市5小时内4个闸相继开启泄洪,涉及28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人。

  洪水汹涌,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了水中“孤岛”,18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泽国”,18万亩良田被淹没,19.5万人口遭受水灾。

  这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自1953年建成后,第16次开闸,也是蒙洼人遇上的第16次蓄洪。蒙洼人一边饱含热泪,一边扛下所有。

  “若不是逼不得已,谁会让自己的村庄良田变成汪洋一片!”有网民感慨。

  截至7月23日13时闭闸,蒙洼蓄洪区内共蓄水3.75亿立方米,相当于26个杭州西湖年蓄水量。

  蓄洪后,增援人员从四面八方涌来,筑起铜墙铁壁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舍小家,顾大家。一次次悲壮牺牲,一次次坚强崛起。无论时光怎么流转,“王家坝精神”的内核一直没有变,而每一次奉献,都在淬炼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王家坝,一座奉献者的丰碑。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淮河总落差200米,王家坝以上上游河道落差就占了178米,加之支流众多,一旦洪水下泄,迅速以“压顶”之势汇聚王家坝闸。

  29.3米,这是王家坝闸的保证水位。“当王家坝闸水位达到29.3米时,国家防总会根据淮河的水情、雨情、工程情况,决定是不是开闸蓄洪。”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陆海涛说。

  7月20日6时36分,王家坝水文站水位涨至29.66米,仅次于1968年水位。当日8时,水位涨至29.75米!淮河告急!

  国家防总最终下达了泄洪命令。

  泄洪前夕,蒙洼人拉着家产,赶着牛羊,连夜抢收田地里的毛豆……泪水来不及流,他们便匆忙地离开了家乡。

  “时代楷模”高思杰多次奋战在淮河抗洪抢险报道第一线,他记得,2003年王家坝开闸时,蒙洼蓄洪区转移1万人,一部分人转移到庄台上,一部分人住在淮河大坝的帐篷里。

  这一次,阜阳境内4个行蓄洪区居民超过34万人,只有2860人需要转移;从接到撤离指令,到蒙洼蓄洪区180平方公里的非安全区人员全部转移安置,不落一人,只用了7个小时。这在蒙洼蓄洪转移历史上是少之又少。

  惊涛拍岸的淮河大堤上,帐篷里住的都是抗洪战士和巡堤人员,没有一个受灾群众。

  “这得益于保庄圩的建设和庄台人居环境的整治。”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

  “庄台就像一只倒扣在蓄洪区的碗,群众住在‘碗底’上,保庄圩就像平原上的木盆,村庄建在‘盆底’,四周是堤坝保护。”崔黎喜欢用这样的比喻。

  曾经的庄台,房子挨挨挤挤,道路只能勉强通过一辆板车,人均空间只有21平方米,且不通水电,“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天黑睁眼瞎”。

  自2003年起,国家通过购房补贴、扶持就业等政策措施,支持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仅蒙洼就迁走了3万多人,拥挤逼仄的庄台腾出了空间。

  在此基础上,阜南县规划兴建了6个大规模的保庄圩,将4.05万名群众从淮河行洪道及河滩地迁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自来水通了,污水管网铺了,路面拓宽硬化了,广场游园建了起来,路灯亮了起来。蓄洪洼地变成民生高地。

  洪水汪汪,撤离至庄台和保庄圩的群众安然无恙。

  蓄洪后,每个湖心庄台配备了一艘冲锋舟方便村民出行,派出一支医疗队驻点,组织当地超市将蔬菜免费送至庄台。

  “以前蓄洪,都是驾驶着机驳船往庄台上送生活用品,现在使用冲锋舟,更加安全快捷。”高思杰说。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顾大局,也要顾小家。变的是交通工具,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忠诚担当的政治觉悟

  “淮河两头高中间低,治理淮河,必须在中游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蓄洪区。”在和记者交谈的半个小时内,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几度眼睛湿润,“历史和地理位置选择了蒙洼作为蓄洪区,蒙洼人就要担起这份责任。”

  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中间保安徽,也保证了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毫无怨言,王家坝人扛起了这份忠诚和担当。

  自1954年至2007年,王家坝闸先后15次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先后进洪累计75.4亿立方米,蓄洪区的损失总计35亿元。

  正是在这种悲壮的忠诚和担当中,“王家坝精神”一次次被托举,内涵一次次被丰富。

  “‘王家坝精神’是中国精神在王家坝的集中体现,也是沿淮地区,尤其是阜阳干群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燕少红如是说。

  蓄洪后,庄台和保庄圩的131个党支部迅速行动,防洪大堤上成立77个临时党支部,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水面之上,让“孤岛”不孤,让防汛组织有序有力,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

  7月20日晚12时,蒙洼桂庙村,一辆大巴车载着40多名阜南县直机关的党员前来帮助群众转移。此时,农资经营户吴孝龙正为店里60吨化肥农药发愁。如果不能赶在洪水来前转移走,不仅是财产损失,还会造成污染。

  “我们来!”十几名党员走进吴孝龙的店里,扛起化肥往车上运。不到1个小时,吴孝龙店里的化肥就被搬运一空。

  党员先上,干部先上,这是抗洪抢险中最常看到的场景。

  从雨情汛情研判和通报,到组织力量转移安置群众;从军民合力查险处险抢险,到进驻庄台守护群众家园……始终冲在第一线的,是党员,是干部,是人民子弟兵。

  阜南县郜台乡党委副书记刘晓妮第一次经历蓄洪。开闸那天,“开始有些恍惚,后来没工夫多想,赶紧去田里组织志愿者帮群众转移”。那一天,刘晓妮拿着大喇叭走了3万步;那4天,她只抽空在车里睡了8个小时。洪水还没退去,她就到处帮当地柳编企业寻找订单,“只要有货,群众就有活,有活就有出路”。

  郑台孜是王家坝开闸后最早被下泄洪水围封的庄台。但在“孤台”的凉亭里,村民们仍闲坐聊天,气定神闲。他们的安心,缘于身边的“守护者”——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武警、民兵、志愿者等组成的抢险队伍,更有临时党支部、医疗小分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前所未有的汛情之下,忠诚和担当构成了洪水冲不垮的堤坝。

  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

  “逼近保证水位!”7月19日夜,蒙洼暴雨如注,滚滚淮河水“悬”在头上。

  撤!

  种养大户任超没敢回头,一个箭步跨上三轮车,转运物资准备撤离。丢下的是他包下的540余亩水塘,3年前投放的黑鱼苗如今已长成“全镇最肥最大的”,芡实也即将收获。

  郑明山赶着牛,被安顿进临时党支部搭建的牛棚里;陈永龙带着刚刚收上来的一车毛豆连夜驶离;三轮车、摩托车、皮卡穿梭在窄窄的村道上,田间地头,村民在争分夺秒抢收蔬菜。风雨中的蒙洼,这一夜有些喧闹。

  这一夜,又是那么平静。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要撤”,更没有一个人说“我不撤”。2000余位村民,在7个小时内全部安全转移完毕。

  但这一次,对于蒙洼人来说,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几个星期前,我们这里还在抗旱,没想到,现在水这么大。”王家坝闸泄洪后,王家坝镇李郢村村民刘芸拿着铁锨与村民一起巡查淮河大堤。大堤是保护他们家园的最后一道屏障。

  “咱不蓄洪,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厂怎么办?来年再好好干,我相信党和政府!”退水后,任超尝试着用营养素“唤醒”芡实,可是毫无起色,黑鱼也被洪流冲走,损失高达200余万元。这个汉子眼望着水面,没有一句怨言。

  “我们就淹点地,水淌到别处,淹到人可怎么办。”这就是蒙洼人,在大局面前,从不含糊,从不退缩!豪迈仗义的他们,已把“为他人着想”深深地刻进行为准则。

  “蒙洼人没有一天不想富、思富、盼富,但身处蓄洪区,就必须要为蓄洪时刻准备着,意味着注定要奉献牺牲。”余海阔说。都说“好家撑不住三搬”,可蒙洼人一搬16次之多。

  注定奉献牺牲,绝不是灾后归于原点。而是一次又一次更为有力的升级,一场又一场更加磅礴的崛起。注定奉献牺牲,是蒙洼人最壮阔的剪影。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洪水逐步退去。

  当树干高处的水痕还没被烈日烤干,连片伏地的庄稼还没来得及起身,蒙洼蓄洪区的第一抹生机,是蒙洼人。

  8月5日12时,皖北大地异常炙热。王家坝镇李郢村郎可红夫妻俩顶着大太阳在田里种大葱。“政府每户每亩地发40捆葱苗,全部插完得两天。这么热的天,再不种叶子就烂了。”郎可红说,“俺们边上那对70多岁的老夫妻,连夜带着矿灯在干。抢种补种,就得拼时间!”

  顾不得三伏天,抢种补种,就是现在!水退一寸,人进一寸!

  田野里,一垄垄簇新的葱苗姜苗青翠欲滴,仿佛刚刚破土而出。

  对蒙洼人来说,土地就像命一样重要。多少年来,蒙洼人想尽办法从洪水手中“抢”口粮,“抢”希望。“攒绿豆”:趁洪水还没退,用力把绿豆“掼”进淤泥,水退后恰好绿豆发芽;“漫小麦”:水未退尽的洼地,一到腊月冰冻开裂,把小麦种子洒到裂缝里用扫帚抹匀。“攒”了绿豆,“漫”了小麦,来年的口粮就有了着落。

  “撒上种子就能收庄稼,我们有一片肥沃的土地,然而最可贵的是,土地上有自强不息的人民。”崔黎满怀深情地说。

  无论在任何角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能相通。洪水冲垮房屋,蒙洼人就建起庄台和保庄圩;洪水冲毁庄稼,杞柳却顽强地长出,把柳条割下,“编筐打篓,养家糊口”,蓄洪区的人民总能找到顽强生息的方式,不垮不倒。

  庄台下,洪水在嘶吼。庄台上,村民围坐在家门口编柳编。

  杞柳,和蒙洼人一样,向水而生,与水共在,早已成为了蒙洼人自强不息的象征。而柳编,这个被洪水逼出来的谋生手段,硬是被不服输的蒙洼人一步步做成了产业,做成了出口工艺品。

  “从第一次蓄洪到第16次蓄洪,这中间,都是蒙洼人奋斗出来的!”7月23日,王家坝闭闸那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刘晓妮看到一个村民正坐在庄台上编柳筐,“我差点哭出声来,因为,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

  自强不息,常常让困难不再困难,让力量更有力量。

  自强不息,让蒙洼人饱经磨难,依然勇敢坚毅,也让这片土地也许脆弱,却依然生生不息。

  科学治水的成效体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曾经在淮河流域活动过的哲人老子对水有着精到的论述。但如何变“水害”为“水利”,让水真正能“利万物”而不与民争利,却一直是水利治理中的难题。

  作为上古“四渎”之一的淮河,历史上水患频繁。淮河流域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水博弈的抗争史。

  但这段漫长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河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取得了科学治理的显著成效。

  1951年5月,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此后淮河治理加速,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被提上日程。

  1953年汛前王家坝闸顺利竣工。经过50年的运行,王家坝严重老化,存在许多险工险段。2003年,王家坝新闸破土动工。新闸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遥看大闸如巨龙横卧蓄洪库上游。从此,蒙洼蓄洪区20万人、18万亩耕地有了新的富有科技含量的守护者。

  长缨在手,可缚苍龙。坚固的水利设施为淮河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85岁的刘克义从小就住在淮河岸边,他16次看着家园成为泽国。在老人的印象中,最长的一次蓄洪长达22天,家的四周都是水。

  2007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10日,王家坝开闸分洪,近16万群众住进100多个庄台和4个保庄圩里,无一人伤亡,淮河中下游安稳无虞。

  这一次,王家坝水位仅次于1968年水位,防汛救灾压力之大前所未有。但王家坝一天连开四闸蓄洪,也是前所未有;蓄洪区群众在7小时之内全部转移安置完毕,速度之快,同样前所未有。

  王家坝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当闸口开启,滔滔河水泄于蒙洼蓄洪区内。蒙洼蓄洪区像一个口袋,稳稳地把危机和苦难纳入其中,把淮河变成一条消了气的巨龙,再送到中下游。因此,王家坝水位也被称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淮河灾情的“风向标”。

  而现代蓄滞洪区的设置一般选择河堤外洪水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目的是减少“大家”的损失,但同时也意味着蓄滞洪区内人民要牺牲“小家”的利益。

  但这一大一小、一堵一疏,尽得“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要义。科学治水的成效在人民至上的理念指导下得以凸显。

  如果说淮河还有隐患,那就是淮河至今没有自己的入海口,导致上游一旦来水,大部分淤积中游。有专家指出,从总体安全发展角度考虑,为淮河开通一个属于自己的入海口,才能确保淮河长久安澜。

  8月4日上午,烈日当头,但王家坝镇养鹅大户王玉敏看着池塘里2000多只大白鹅,满心欢喜。洪水袭来,王玉敏搭建的鹅棚被冲走,几十亩果园也被泡在水里。想到大白鹅安然无恙,他的心里又多了一些安慰。“发洪水对我来说是天灾,但是上级想得真周到,在蓄洪前就派人帮我将鹅转移到保庄圩内。只要鹅还在,全家就有希望。”

  “如今,‘王家坝精神’的群众基础根深蒂固,这源于党的正确领导。”燕少红说,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明显提升,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

  科学的治理,合理的决策,加上一项项贴心、周密的措施,尤其是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兑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实现了淮河平安度汛的目标,也让王家坝精神在滔滔洪水中淬炼出新的时代内涵。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0日 01版)


责任编辑:星河网 祁文海
  • 分享到:

星河网  2020-2027  

官方网站:星河网  国际网址: http://www.xhsktvw.cn/

网站名称:星河网 文化定位:文化门户 文化方向:联合传媒

本网投稿交流信箱》whch111@126.com  

@星河网2025北京 官网:www.xhsktvw.cn 宗旨:开启文化新时代 筑梦产业新征程     

本网络平台 联合官网入口

官网:www.xhsktvw.cn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1

官网:星河网.中国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2

星河网 2025阶段性接入DeepSeek - 探索未至之境  https://chat.deepseek.com/sign_in


网站版权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转发的世界文化产业各种资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讯、资料、数据、信息,均为星河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未尽事宜详见本网单页免责声明。本网热诚真诚欢迎世界各界友人联谊、交流及合作共赢,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作出应有的责任、使命及更大的贡献。 

星河网全球战略合资伙伴》: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国家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国家机关老干部科学健康协作中心 中社社会发展基金会夕爱工程北京康养基地 全国老干部康养事业办公室 

星河网络新时代核心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美国中国企业家协会 团中央-农村青年杂志 责任网 星河网-斯卡布罗集市新锐文旅品牌平台 北大纵横集团 中农未来控股集团 晞致格集团 国普网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  拥军爱警网 

星河网络中长期阶段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国家品牌总网 喜善会 全国老干部健康养生保健网 全国老干部健康事业优品评选中心 城市建设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社 新商务周刊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核心合作单位 中报聚焦市场调查中心  拥军爱警万里行活动组委会 《作家报·拥军爱警》专刊、国普网视拥军爱警频道编委会 海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拥军爱警网 融媒体中心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 中南建筑集团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专家委文化基地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班招生办公室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基地  责任天下 华夏高新  森济堂集团  北京龙文化集团  中视玲珑来喜文化集团  万君畅集团 苏州市吴江鹏豪丝绸有限公司 国华泰龙集团 隐空间  广东天星传媒有限公司 国信商学  禧福汇 融创集团 林盛果业 星河网络文化集团  星河文化产业集团  星河实业发展集团  央视娱乐百分百  央视善行天下 央视德耀中华栏目组等 传奇之果 星河书画院 星河生物 星河影视 星河文旅 星河商业 福成集团 鸿盛集团 百灵集团 星河肿瘤康复集团 星河康养 国医康集团、叶天士中医馆 中国贸易报-环保周刊 天九集团 全国工商联 橡树网 右江论坛 星河酒业 星河茶业 星河特产 中视集团 星娱影视 京乐坊 北京二商集团 法治中国 星河商业 星河商务 星河酒店 星河三农 星河电商 鲁芯智能 旅 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朝阳鸟化石博物馆 牛河梁红山文旅小镇 龙兴矿冶 富华农业 南山果园 美乐电子 等企业事业 信息 管理 服务 诸中心 等 更多》企事业单位、组织 2025年度产业协作工作更新中

--------------------------------------------------------------------------------------------------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星河网CEO·总编辑 祁主任  星河网 2020--2027 全权管理运营  2025~ 2035规划 版权所有】

************************************************************************

星河网  版权所有                     使  

版权所有©星河网2025,www.xhsktvw.cn,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 ©星河网2025 by www.xhsktvw.cn,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