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2025-02-20 11:43:36
  • 来源:星河网

  【研究报告】

  作者:常庆林(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

  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深入落实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考察时指出,“辽宁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及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1.东北地区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5盟市,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亿,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集合了科教密集型、工业特色型、能源依赖型、粮食供给型、国防边疆型等多种地区特征。近年来,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38万千瓦风电项目。新华社发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在工业领域,东北地区的传统制造业积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例如,长春的汽车产业基地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庆的石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生产出更多高性能的化工新材料,满足了市场对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在农业方面,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比如,通过大规模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精准灌溉、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产业成为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东北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不仅为地区提供了清洁的能源,还带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长春、沈阳等城市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企业,加大对生物医药研发的投入,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哈尔滨、大连、赤峰等城市积极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北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黑龙江省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装配车间,工作人员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发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东北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例如,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对东北振兴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东北地区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但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在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发展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挑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研发经费投入不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不高。2023年东北三省研发投入总和为1115.9亿元,仅相当于江苏省研发投入的26.5%;研发投入强度在1.74%左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同时,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不高,《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辽宁省高校专利成果有效转化率仅在10%左右,虽然高校的创新成果丰富,但是质量与转化率均较低。黑龙江省只有12所高校拥有技术转移机构,拥有率仅占15.3%。东北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东北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辽宁省沈阳市,一家机器人企业在测试验证点焊机器人新功能。新华社发

  东北地区央企“链长”优势发挥不足,东北地区整体合力不强。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央企与本地企业的合作项目数量占央企总项目数量的比例相对较低。以哈尔滨为例,2024年上半年,驻哈央企共与地方配套企业合作111项,配套额约23.7亿元,相比其他地区成熟的央地合作模式,对本地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往来数据来看,仍然存在央企对本地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支持和带动不足问题。以汽车制造产业链为例,东北地区的汽车央企在零部件采购方面,本地采购比例仅为40%左右,大量的零部件需要从其他地区采购,这反映出央企作为“链长”在促进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东北地区创新企业数量、创新人才聚集度等指标相对较低,创新生态培育和引领滞后。例如,东北地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不足5%,与东北地区的产业基础不匹配,链长企业在构建创新生态、吸引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此外,东北地区近年来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在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间融合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合作,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不强。

  3.支持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举措

  新时代支持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政策供给,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全面振兴的“强劲增量”,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转变。

东北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图为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新区北湖未来科学城。新华社发

  打造支撑产业振兴的科技创新平台。应聚焦东北地区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冰雪经济等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在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上更多向东北地区倾斜,以利于集聚创新人才资源,提升重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巩固支持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以东北产业为中心、高校科研为支柱,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项目供给和落地,并建立成果转化回馈科技研发制度,形成良性循环。建设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主体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综合发挥科技信贷、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在科技创业投资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服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生成企业、形成产业的能力。

  强化特殊优惠人才政策供给。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制定东北振兴人才专项计划,制定激励创新人才政策,推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引智项目向东北地区倾斜:面向战略科学家,“一事一议”给予支持,“一人一策”配置创新资源;面向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行“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组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团队;面向青年科技生力军,完善从象牙塔到创新创业主战场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面向卓越工程师,创设专项培养计划,推动高校、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研发项目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作用,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型领军科技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创新型团队,打造拴心留人的事业舞台。完善落实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各类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强化对本土科技人才的使用,鼓励各单位依托产业项目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

  深化东北地区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目前东北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仍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有权利无动力”“有动力无权利”的问题。应在东北地区先行先试推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权改革,向科研人员“部分赋权”甚至“全部赋权”,实现科技成果从单位向个人下沉转移。更大限度地把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技术路线决策和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使用、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自主权下放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总结推广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改革试点单位做法,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有更多自主权,在优化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环境上下功夫。

  发挥东北地区央企链长职能优势。健全央企产业链“链长”机制,将打造产业链链长融入国资国企改革体系之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产业创新支撑。依托中央企业强大的科技攻关能力和资金实力水平,结合一汽集团、哈电集团、东方电气、中国一重等一大批东北地区中央企业的经济定位和产业实力,在现有国资国企改革的基础上,牵头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中央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创新生态培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提供创新内核。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支持中央企业作为产业链排头兵和组织者,明确近期、中期、远期任务,强化深海空天开发、生物制造、氢能与储能等东北地区具备优势且投入巨大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为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做好接续储备。

  构建东北地区区域引资协调体系。优化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构建区域引资协调体系,引导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有序流动、优化组合和高效集聚。从东北地区全局来看,从国家层面深入推进哈长沈大一轴战略,通过政策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开创东北招商引资新局面,形成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从枢纽中心城市来看,以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心城市为主轴建设科创走廊,建立“科研引领+集群带动+平台协同+网络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的创新生态。构建以哈尔滨为主体的生物制药中心,以长春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沈阳为中心的全国先进制造基地,以大连为龙头的重型船舶制造产业链,以通辽、赤峰为重点的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自贸区和试验区,引导各地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引进各类非公有制资本,将东北地区打造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从重要节点城市来看,推动各卫星城市围绕各自优势产业与中心城市实现结构互补,支持边疆地区吸引氢储能源、风光发电、数字能源等未来产业相关的民间资本进驻,减少重大战略性科技研发的重复投入,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0日 07版)


责任编辑:祁文海
  • 分享到:

星河网  2020-2027  

官方网站:星河网  国际网址: http://www.xhsktvw.cn/

网站名称:星河网 文化定位:文化门户 文化方向:联合传媒

本网投稿交流信箱》whch111@126.com  

@星河网2025北京 官网:www.xhsktvw.cn 宗旨:开启文化新时代 筑梦产业新征程     

本网络平台 联合官网入口

官网:www.xhsktvw.cn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1

官网:星河网.中国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2

官网:星河时空.中国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3

网站版权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转发的世界文化产业各种资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讯、资料、数据、信息,均为星河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未尽事宜详见本网单页免责声明。本网热诚真诚欢迎世界各界友人联谊、交流及合作共赢,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作出应有的责任、使命及更大的贡献。 

星河网全球战略合资伙伴》: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国家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国家机关老干部科学健康协作中心 中社社会发展基金会夕爱工程北京康养基地 全国老干部康养事业办公室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美国中国企业家协会 团中央-农村青年杂志 责任网 星河网-斯卡布罗集市新锐文旅品牌平台 北大纵横集团 中农未来控股集团 晞致格集团 国普网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  拥军爱警网 

国家品牌总网 喜善会 全国老干部健康养生保健网 全国老干部健康事业优品评选中心 城市建设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社 新商务周刊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核心合作单位 中报聚焦市场调查中心  拥军爱警万里行活动组委会 《作家报·拥军爱警》专刊、国普网视拥军爱警频道编委会 海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拥军爱警网 融媒体中心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 中南建筑集团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专家委文化基地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班招生办公室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基地  责任天下 华夏高新  森济堂集团  北京龙文化集团  中视玲珑来喜文化集团  万君畅集团 苏州市吴江鹏豪丝绸有限公司 国华泰龙集团 隐空间  广东天星传媒有限公司 国信商学  禧福汇 融创集团 林盛果业 星河网络文化集团  星河文化产业集团  星河实业发展集团  央视娱乐百分百  央视善行天下 央视德耀中华栏目组等 传奇之果 星河书画院 星河生物 星河影视 星河文旅 星河商业 福成集团 鸿盛集团 百灵集团 星河肿瘤康复集团 星河康养 国医康集团、叶天士中医馆 中国贸易报-环保周刊 天九集团 全国工商联 橡树网 右江论坛 星河酒业 星河茶业 星河特产 中视集团 星娱影视 京乐坊 北京二商集团 法治中国 星河商业 星河商务 星河酒店 星河三农 星河电商 鲁芯智能 青旅 等企业事业 信息 管理 服务 诸中心  更多》企事业单位、组织 2025年度产业协作工作更新中

--------------------------------------------------------------------------------------------------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星河网CEO·总编辑 祁主任  星河网 2020--2027 全权管理运营  2025~ 2035规划 版权所有】

************************************************************************

星河网  版权所有                     使  

版权所有©星河网2025,www.xhsktvw.cn,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 ©星河网2025 by www.xhsktvw.cn,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