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长歌:辽西走廊的千年回响

  • 2025-05-12 09:11:29
  • 来源:星河网



  “走廊”,作为地理名词,常被形容连接两个相对独立区域的一段狭长地带。辽西走廊像一片树叶,飘卧在大东北的西南部,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紧紧连接。辽西走廊长约200公里,松岭山雄峙西北,大凌河贯通中部,渤海湾潮涌东南。辽西走廊虽不及河西走廊声名显赫,却因山海相拥、诸族交融、贸易互通、文化多样,成为中华多民族重要的战略通衢。历史上,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这片土地上放牧、渔猎、耕作,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篇章。



  朝阳北塔夜景 沈卫星摄

  牛河梁遗址

  努鲁儿虎山谷间,清亮的牤牛河水,绕着一片开阔的山梁。晨雾飘散,山梁渐渐露出浑厚的圆背。脚下这片深黄色的积石厚土,便是红山文化中最著名的牛河梁遗址,我也由此迈出踏上辽西走廊的第一步。不想这一步,竟走进了中华古文明的深处了。红山文化是近年最为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之一,因为它是中华文明的“直根系”。

  站在朝阳的凌源和建平交界的山梁之地,清风掠过,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嗅辨出5000多年前留下怎样的古文明气息。在辽西这片荒寂的土地上,牛河梁的先民,勇敢地尝试从天然洞穴走向掘地而建的居所。考古学家正是从“坛、庙、冢”三位一体遗迹的发掘中,推断出这里其实早已形成较完整的社会结构、宗教文化和生死观念,这些要素反映出该地区已经存在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从而奠定牛河梁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中心地位。

  “坛庙冢、玉龙凤”,可能最能概括遗址的精髓。我漫步于广阔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犹如穿越在一条时光隧道。参观道路的下方,布满了遗址的坡道、围坑、基址、墩台和散落的骨殖。在这块人类早年聚居地上,我凝视良久,恍惚间听到嘈嘈切切之声传来。

  一排排展陈柜中,那些数不清的石块、兽骨、土坯、树根,不知道用了什么手艺,经过切割、雕琢、打磨,变成了在原始生存环境中趁手好用的工具。在大量精美的玉器中,一件透着淡绿、泛着微黄、通体精磨、光泽圆润的玉器,头部似猪,身体蜷曲如环,这不就是惊艳世界的玉猪龙吗?研究认为,它是龙的早期形态之一,体现出红山文化独特的玉器制作工艺和牛河梁浓厚的神秘文化色彩。正是这个传世玉龙的出土,让红山文化“一锤定音”。再看那一件长长圆圆的陶罐,器形工稳,线条简雅,即使放在今天,都不能不令人赞叹那个时代的艺术造诣之高。

  远古时期,这里的初民还在茹毛饮血,衣麻戴草,一不留神就成了兽口之物,却还在想着如何制作温润的玉石用来佩戴装饰,如何将盛水盛粮的陶罐做得精美好看。坛、庙、冢,是不是在野蛮原始的躯壳里早就长出了信仰、秩序、生死观念的嫩芽?不说它们是“第一缕文明曙光”,那又是什么呢?站在它们面前,不禁慨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如此“早慧”。

  在浓密的松林间,大片正待开掘的遗址现场被切割成一块块田字方格。走在坝埂上,听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明的介绍,深感在如此重大的文化溯源中倾注了多少考古工作者的心血。山河如谜,文明如歌。远方的松岭山隐于天际,牛河梁的大片遗址还在寂静中沉睡。是的,红山文化的很多答案,正待考古工作者的发现。



  辽宁绥中九门口长城 沈卫星摄

  辽塔

  行走在辽西大地,你不时会发现,一座座巍峨的辽塔,向天而立。

  辽代到底建造了多少座塔,可能不得而知了。而今还存留下多少辽塔,则数据不一,有说全国约有90座,有说辽宁地区有50多座。无论繁华的市区,还是辽阔的原野,或是峭壁峡谷,都不难发现它们的身影。

  这些辽塔中,最令我难忘的,则是辽宁朝阳双塔区的南北双塔和辽宁锦州北镇市的崇兴寺双塔。当年造塔之风炽盛,据说仅朝阳一地,现存古塔遗址就有22处,多为辽代所建,除了城内的双塔,还有喀左县的利州城塔、朝阳县的青峰塔等等,它们见证了辽王朝曾经的辉煌。

  辽塔的建筑形制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是一个宽大的方形砖座,方正敦实;塔身的4个正面砌出券门,南门可入塔心室,其余三面为假门,外壁均饰有各种精美的彩色浮雕;一般为13层密檐式。

  朝阳,这座已有1700多年的辽西古城,曾是十六国中的三燕(前燕、后燕、北燕)都城。如果要在城内寻访古迹,双塔是首选。

  穿城而过的大凌河,如一条历史的脐带。南北双塔就坐落在河畔。双塔分处南北两端,相距300米。据记载,北塔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佛塔之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而南塔是辽代兴中府城的遗存建筑,建于辽大康二年,距今也有900多年历史。双塔造型精美,工艺精巧,气象精严,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说那座42米高、有“东北第一塔”之誉的北塔,内容之丰富,需要一座博物馆来容纳展陈。特别是1988年在修缮时发现的12层塔檐内的天宫中,更有大量珍宝面世。仅其中的一座七宝塔,上面由银丝串起的金银饰品及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等晶莹剔透,品质极高。还有那个大瓶套小瓶的波斯玻璃瓶,是古丝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听介绍说,北塔虽有雷击火烧之灾,也曾遭盗扰,但仍有如此多保存完好的珍物,堪称奇迹。

  当站在北塔广场,瞻望这座古塔,更觉巍峨高耸。北塔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从以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到北魏的“思燕佛图”为台基,到隋唐砖塔为内核,再到辽代佛塔为外表,直至今天,经历5个时期的不断改造,形成了“塔中塔”“塔包塔”的独特结构。

  夜晚的北塔,竟然魔术般切换成迥异于白天的另一种场景。灯光打在塔身,通体金黄闪亮,仿佛披上了一袭金缕大氅,在古城的夜空更显壮观。环顾广场四周,穿戴民族盛装的大妈们在跳着广场舞。我想起朝阳一直是各民族的交汇之地,唐代诗人高适在《营州歌》中这样写道:“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形象反映了当时朝阳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文化的盛况。

  来到锦州北镇市的崇兴寺双塔,则可一睹辽代砖雕艺术代表作的风采。院内老松虬龙般蹲守在双塔周围,更显其庄严古朴。据说这座双塔是辽塔并立布局中最典型的,塔座和塔身四周,布满了坐佛、协侍菩萨、莲花、飞天、祥云、宝瓶、行龙等,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尤其是浮雕上的伎乐人衣袂翩跹,依稀可辨当年工匠们的精描细琢。当摇响的风铎声声传来,别有一番沉静肃穆的沧桑感袭上心头。

  而当看过朝阳凤凰山云接寺的摩云塔后,我的思绪更是翻涌,辽塔初始的作用是以简单的堆物作为草原民族辨别方向之用,到帝王们将塔视为皇权丰碑,再到今天成为考察历史的真实遗迹,真有“一瞬千年”之叹。

  医巫闾山

  辽西大地,山峦壮阔,风雷震荡。在登临过的辽西大小山峰中,有朝阳凤凰山,有阜新海棠山,有锦州笔架山等,都令人难忘。

  走进医巫闾山的那天,厚云堆积,空气沉郁,增加了山的神秘。医巫闾山方圆600多平方公里,主要位于锦州北镇市境内,属于阴山山脉。一路上,我心中默想,这座位列东北三大名山之首的“神山”,将以怎样的容貌呈现?不觉已经来到山前,我抬头望去,山势高峻,崖壁峭拔,巨石危累。山道两旁长满了黑油松,枝干黑鳞如铁,针叶细密刚硬。听说这里是东北亚最大的黑油松林之一,难怪这山色看起来格外沉郁。

  医巫闾山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一。镇者,安也。一个镇字,便牵出多少兵战频仍、动荡不安的往事。鲜卑人的蛮靴、女真人的弯刀、契丹人的金帐、蒙古人的箭镞、八旗子弟的马鞭,曾令这个兵家必争之地铿锵作响,风云变色。史载,辽金双方以此为战场的拉锯战,一打就是8年。所以,镇佑东北,成为历代王朝心头的一等大事。在元朝皇帝眼中,医巫闾山“乃我国家根本元气之地”,明朝更认定其“永奠东土,御我边疆,利我边民”。因此,在许多朝代,帝王对这座大山的加冕从未间断,到明清时干脆封山为神。

  据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发出过“惜哉医巫闾,作者未识面”的感慨。“望入闾阳霁景浓,一犁膏雨动三农。风飘花气香如和,日射岚光翠且重。”这是明代诗人温景葵的赞咏。许多文人骚客,将绮丽的诗篇辞章书写在医巫闾山厚厚的诗册和长长的碑廊里。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你还会不时看到“望海堂”“圣水盆”“桃花洞”“吕公岩”“道隐谷”“具瞻亭”等各处景点。历朝历代的人在此修堂立祠,建亭树碑,让这座山变得更有故事。

  就说望海堂吧,此处曾是明代长城一处关隘,叫作“白云关”。我驻足于被老筋般藤蔓网罗的岩壁前,想辨认曾有过的神秘契丹文字,然而,它们早已随岁月的风沙飘逝而去。这座传说中建于辽代的建筑,曾藏书万卷,被称为东北第一座图书馆。相传耶律倍、耶律楚材都曾隐居于此读书怡情,想必在这种山高林深、天朗气清的凌空之地,会让胸襟更加广阔吧。

  说到耶律倍,不得不说到“人皇王”的汉文化修养。当年,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如同山间的阳光穿过黑油松林的细密针叶,丝丝缕缕照进这位青春飞驰的少年心灵,滋养着契丹人粗粝的血脉。耶律倍“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在绘画、文学等方面也有建树,加上又能领兵打仗,是一位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文武全才。耶律倍尤以“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的主张,深得辽太祖的欣赏。他们对汉文化的那种深深刻印在骨血里的崇敬喜爱,为中华文化的交融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与这座山一起,成为人们乐意谈起的往事。

  殿宇

  中国历史上的殿宇数不胜数,而在辽西走廊,最震撼我的,是义县的奉国寺和北镇市的北镇庙。

  去义县的路上经过一座大山,雨雪交加,将天地化作苍苍茫茫。下到平原,见有浅弧形山墙的民居不时掠过,它们如蒙古包般的剪影,给人以北方边地的感受。水汽迷蒙,围裹着古老的城墙,义县县城仿如一位老者,沉潜安静。伴着肩头雨落的滴答声,我一步跨进千年古寺——奉国寺。

  山门里,石狮脊背上风化的纹路斑驳。巍峨宏阔的大雄殿屋顶如巨鸟展翅,檐角和斗拱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赫然夺目,足见其文物价值。

  这座建于公元1020年的木构奇观,面阔9间,进深5间,总高24米,彰显出皇家的气派,透露着神威,庄重。再看大殿内的20根内柱和檐下斗拱,用材粗大,粗犷简练,气势雄浑,足见辽朝的精神底色。时隔千年,梁柱没有一根弯曲变形,有的至今还流着松油,不腐不朽,令人叹为观止。奉国寺大雄殿不愧为辽代遗存中最大的殿宇,是中国木结构建筑史的奇迹。当年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这座殿宇,也赞叹不迭:“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

  抬头仰望那匾额,只见“德配天地”“功等山河”的大字,雄厚无比。不用说,那是耶律隆绪对母亲萧太后的评价。史载,萧太后萧绰临朝摄政后,对辽国制度和风俗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时竟有“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的兴旺景象。更重要的是,为了修好契丹族与汉族关系,与宋朝订立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促成辽宋为兄弟之国。

  我注意到,殿内未施油漆的梁柱裸露着木纹,榫卯咬合的关节里,藏着匠人斧锯的痕迹。风穿过殿宇时,带起一缕若有若无的沉香在梁间游荡。上承唐风,下启辽金,是辽金寺院典型的建筑特色之一。再看通高9米以上的泥塑彩色像群,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彩绘泥塑群之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惊叹:“奉国寺辽代彩画,除敦煌外,应该是中国最好的彩画。”这样的巨丽多彩,也让许多影视剧组关注,据说《一代宗师》等电影里的镜头就取自这里。

  从大殿走出来,我恋恋回望,院中古槐参天,古松如墨,它们与寺院同龄,雨滴从枝丫间砸下来,如时光的回响。这时,整座寺院宛如一幅千年未干的水墨画,香火化为留白,淡然孤绝地与历史对望。

  寻访北镇庙的那天上午,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当走进这座气象森然的宏阔庙宇时,仿佛时光在这里驻足。

  北镇庙专为帝王们祭山而建,当年帝王们不断地封公封王,无疑让医巫闾山一带成了拜山、祭祖、狩猎、习仪、封禅的理想之地。不难想象,皇辇马队隆隆而来的场面有多威风。每当新帝登基,或天时不顺,便有皇帝前来亲祭,或派大臣代祭,山迢水远实在来不了,也要作望祭以求北土平安。

  劲急的寒风打在院中的松林,嘶嘶呜呜,不绝于耳,似如奏响一部逝去的史诗。那些高大殿宇、精美廊庑和宽阔石道等,尽显皇家风范。北镇庙,是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看那北镇庙七重殿宇的雄风,能让人联想起北京故宫,可见地位之隆。北镇庙现存最古老的碑是元朝大德二年的《圣诏之碑》,也是最早记载元代加封沂山、会稽山、吴山、医巫闾山、霍山为五镇山的实物史料。

  尽管时光碾碎了这里很多建筑及陈设,留下的仅是阶台、石砾、柱础等,但文字不朽。其实,历代帝王在祭拜巡游之余,也常常雅兴上头。现存于北镇庙的元、明、清各代皇帝大臣们祭山、封山、游山的祭文、诗文等刻成的巨大石碑就多达56块,成为珍贵的历史存痕。

  今天,在全国,太多像奉国寺、北镇庙这样的名寺大庙,被国家精心保护。人们在领略风采之余,文化的命脉也在一代代人心中接续传递。

  石窟造像

  辽西走廊的人文魅力,还在于它丰富的摩崖石刻造像,就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的石刻造像群、锦州义县万佛堂石窟等,在岁月长河的流转中,承载着千年的沧桑。

  走在海棠山蜿蜒回环的山道上,踩着飘落的松针,我去寻那些峭壁间摩崖造像群如何被刀刻斧凿的秘密。相传,有一位石匠从蒙古扎鲁特来到海棠山放牛,受山洞里一本书的启发,从此独自修炼,还刻下大量摩崖造像。后来者更是以铁钎为笔,以山岩为纸,接续凿刻,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石作遗存。据统计,至今保存完好的造像有260余尊,最大的5米,最小仅0.3米,有的10尊为1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

  令我感慨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虽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清晰如新,庄严、威猛、秀美、祥和、亲善,当然还有那幽默顽皮的神态,在阳光里各自生动着。有的衣袂起伏似被朔风掀动,有的身上彩绘的染料倔强地不肯褪去,要与山树一起呈现斑斓的色彩。而千奇百怪的造像故事,更在风雨的剥蚀中成为历史的注解。

  阜新自古就是各族文化的交汇之地,文化的融合自然也在石窟造像中进行着,由那些大小不同的造像群便可见一斑。造像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有些造像龛壁的上下左右,到处刻着蒙、满、藏、汉文字。你看这尊造像眉目间似有草原萨满的野性,那尊却又带着中原文人的含蓄,衣带处竟藏着几笔工笔花鸟的细腻……我还想,当年从遥远的藏地入辽的匠人心中一定住着一位永生的关云长,不然,那个中计被害的好汉,如何还能被雕刻成《关羽云游四方》的形象,骑着赤兔马、提着青龙偃月刀,长髯飘飘地巡行天下,迸溅出强烈的草原豪迈和生命最本真的欢腾,并配上藏蒙汉题记。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使人产生对文化交融的追忆。

  午后的阳光,照在海棠山层层叠叠的砂岩上。寒风呜呜地呼啸,似有凿刻声穿越时空,在山间叮当作响。石匠们一锤一凿时,也刻进了生命的祈愿。你看,那座药师佛的造像,简直就是灵感的巧造。药师佛的肚子上,借着巨石的坡度挖了一口药罐,简直浑然天成。想想这罐口朝上,承接着天地间的雨露和真气,何愁有治不好的病。

  我也忘不了义县的万佛堂石窟,它是辽西走廊里的又一处文化遗存。到达万佛堂石窟,已是傍晚时分,走下长长的台阶,我回身一看,那座叫作福山的峭壁上,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16个洞窟,密密匝匝,仿佛无数历史的深瞳凝视前来的瞻仰者。

  万佛堂石窟开凿于北魏,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石窟是由书法摩崖、石刻造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与云冈、龙门两大著名石窟同属一脉。在东西两区里,现存造像430余尊,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镌刻精巧,栩栩如生。飞天藻井,洞壁华幔,各式造像,凿法劲健,形象独特,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雕刻作品,显示出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这些岁月的杰作,成就了这座中国北方石窟造像的艺术宝库。

  万佛堂石窟最珍贵的文物,当属北魏时期的刻石《元景造像记》,碑文字迹遒劲挺秀,笔力峭拔有力。对此,梁启超发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的惊呼,康有为更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而石窟中的《韩贞造像记》,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边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比起云冈、龙门等皇家石窟的宏大气派,辽西的摩崖石窟带有一种边塞的孤寂气质,虽有风化后的粗糙和不完美,但本质上都记录了各自时代搏动的艺术灵魂,也构筑了一条时间甬道。我忽然懂得,其实它们比岁月的烟云更持久。

  当走出最后一个石窟,月光穿透暮霭,我才发现宽阔的大凌河就在脚边。此刻的河水如泼墨般宽展而平缓,似与石窟低语。这条流淌了千年万年的辽西大川,在远方丘陵茂树的掩映下,曲曲折折,明明灭灭,带着石窟的气息流向远方。原来,古时的文化不曾远去,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栖居在山石的皱纹里,岩石比记忆坚韧。

  边墙关隘

  走出关东民俗博物馆,踏上辽西走廊傍海的兴城、绥中一线,我心头一紧。这条背山面海的通道,沟通山海关内外,见证了历史上的金戈铁马、血腥征战、政权更迭。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时诗人金昌绪的《春怨》中,一位少妇急切地赶走树上的黄莺,因为叫声惊醒了她的梦,害得她在梦中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到当时百姓对征战的怨愤和与亲人分离的恼怒。

  如果在历史地图上一瞥,便可看到古人建造的边关、隘口、屯营、卫所、驿站、烽燧等密布其中。事实上,兴城西北一带,就有直接利用高山悬崖作为挡墙,或用木板聊作屏障的防御设施。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平定乌桓走的就是这一条道,途经碣石(绥中)时留下了不朽名篇《观沧海》。

  当站上兴城古城的城中心钟鼓楼,这座罕有的方形卫城便尽收眼底。这座历史上有名的“宁远卫城”,由明末名将袁崇焕指挥建造,十分坚固,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上面仍有炮台,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

  离开古城,我沿着辽东湾继续往前,在绥中县新台子村的九门口长城停下。这里两山夹峙,似大地收缩的肋骨。九江河两岸群山簇拥,两边的长城紧贴山脊游龙般蜿蜒而下,宛如巨大的铁链,收拢在一把大锁般的九门口,牢牢阻断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通道,成了一道坚固的“京东首关”。

  青绿的九江河水从九孔城门流过,九门口因此而得名,也叫“一片石关”。河床用巨大的水条石铺砌,条石上凿成燕尾槽,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这样就可以“水来放水,人来放人,兵来关门”。至今,还可以看到水下的银锭扣和水门的门轴石窝。水门内外的巨大桥墩被砌成锋利的锐角,如拒马桩般随时迎敌,向下可很好地劈开汹涌的水流,向上可形成夹角有效击杀来敌。

  顺着南侧那段陡峭的城墙,我往上攀爬。山势逶迤,墙砖斑驳,敌楼、哨楼、烽燧历历可见。我坐在一处墙台上休息,恍惚间,似可见北朝的戍卒正用落满霜雪的肩膀扛来第一块砖石,明代的徐达将军在施工城图上指指点点……当登临最高处那座巨大的城堡,一时朔风怒号,如古时的号角在狼烟中吹响。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的那场著名的“一片石大战”浮现眼前。身边曾记录多少边关岁月的雉堞、城垛,不断将我往历史的深处指引。阳光把群山照得分外明亮,城墙上下,一队队身穿各式校服的学生,兴高采烈地到这里参观游学。九门口长城脚下埋葬的白骨,虽然都已化作烟尘,但用生命筑就和守护的城池,依然在山海里诉说着永恒。

  燃烧的战火早已熄灭,边关险隘也化作通衢大道,族群的融合愈发紧密。辽西大地,正用生命的轮替演示着顽强的生长。人与社会又何不如斯,像这条历史人文廊道的一处处遗迹那样,昭示着天与地、古与今、战与和、远与近、身与心的规律。

  再一次回望那一座座巍峨高耸的辽塔,宛如时间的指针,在伸向苍穹的瞬间定格了岁月。然而,时代的钟摆不会停歇,因为明天太阳升起,古塔、古街、古寺、古河、古城墙又将被暖暖的阳光照临,辽西古道的悠悠长歌重又响起。(沈卫星)

责任编辑:祁文东
  • 分享到:

星河网  2020-2027  

官方网站:星河网  国际网址: http://www.xhsktvw.cn/

网站名称:星河网 文化定位:文化门户 文化方向:联合传媒

本网投稿交流信箱》whch111@126.com  

@星河网2025北京 官网:www.xhsktvw.cn 宗旨:开启文化新时代 筑梦产业新征程     

本网络平台 联合官网入口

官网:www.xhsktvw.cn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1

官网:星河网.中国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2


网站版权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转发的世界文化产业各种资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讯、资料、数据、信息,均为星河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未尽事宜详见本网单页免责声明。本网热诚真诚欢迎世界各界友人联谊、交流及合作共赢,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作出应有的责任、使命及更大的贡献。 

星河网全球战略合资伙伴》: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国家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国家机关老干部科学健康协作中心 中社社会发展基金会夕爱工程北京康养基地 全国老干部康养事业办公室 

星河网络新时代核心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美国中国企业家协会 团中央-农村青年杂志 责任网 星河网-斯卡布罗集市新锐文旅品牌平台 北大纵横集团 中农未来控股集团 晞致格集团 国普网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  拥军爱警网 

星河网络中长期阶段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国家品牌总网 喜善会 全国老干部健康养生保健网 全国老干部健康事业优品评选中心 城市建设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社 新商务周刊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核心合作单位 中报聚焦市场调查中心  拥军爱警万里行活动组委会 《作家报·拥军爱警》专刊、国普网视拥军爱警频道编委会 海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拥军爱警网 融媒体中心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 中南建筑集团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专家委文化基地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班招生办公室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基地  责任天下 华夏高新  森济堂集团  北京龙文化集团  中视玲珑来喜文化集团  万君畅集团 苏州市吴江鹏豪丝绸有限公司 国华泰龙集团 隐空间  广东天星传媒有限公司 国信商学  禧福汇 融创集团 林盛果业 星河网络文化集团  星河文化产业集团  星河实业发展集团  央视娱乐百分百  央视善行天下 央视德耀中华栏目组等 传奇之果 星河书画院 星河生物 星河影视 星河文旅 星河商业 福成集团 鸿盛集团 百灵集团 星河肿瘤康复集团 星河康养 国医康集团、叶天士中医馆 中国贸易报-环保周刊 天九集团 全国工商联 橡树网 右江论坛 星河酒业 星河茶业 星河特产 中视集团 星娱影视 京乐坊 北京二商集团 法治中国 星河商业 星河商务 星河酒店 星河三农 星河电商 鲁芯智能 青旅 等企业事业 信息 管理 服务 诸中心  更多》企事业单位、组织 2025年度产业协作工作更新中

--------------------------------------------------------------------------------------------------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星河网CEO·总编辑 祁主任  星河网 2020--2027 全权管理运营  2025~ 2035规划 版权所有】

************************************************************************

星河网  版权所有                     使  

版权所有©星河网2025,www.xhsktvw.cn,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 ©星河网2025 by www.xhsktvw.cn,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