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实施20周年纪略
- 2020-07-14 16:29:43
- 来源:农民日报
耕耘“非洲屋脊” 收获桃李芬芳——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实施20周年纪略本报记者 买天 |
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专家组成员和埃塞农业部人员在进行教材编写研讨。
河南省虞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运民和埃塞学生一起收获红薯。
湖南省株洲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陈向阳带领埃塞学生实习。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供图
编者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非洲援助工作。农业援非项目一直是中非合作的重点支持领域,而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是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项目,从新世纪伊始至今,已接力实施20年。在中国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和中国驻埃塞使馆的支持下,中方累计派遣485人次农业专家赴埃塞教学,培训当地教师、学生、农技人员近6万人,帮助该国建立起较完整的职教体系和人才梯队,他们遍布埃塞农业系统重要岗位,成为该国农业发展骨干力量。 廿年成就,可圈可点。如今,以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为代表的中国农业援非事业,在得到受援国高度赞赏的同时,业已站在新起点上,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又到埃塞俄比亚高原上合欢树花开的季节。树下,中国老师和埃塞学生围坐在一起,互动交流农业职教的“十万个为什么”;在离合欢树不远的农业职教校舍里,中国老师正手把手教埃塞学生种养技能…… 季节轮转、花谢花开,这样的场景在过去20年中未有间断。一批接着一批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牢记祖国重托,肩负农业职教重任,把一份份优秀的“中国教案”写在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大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中国承诺”,诠释了“中国精神”,有力服务了中国外交大局,提升了中国援外事业影响力。 “中国教师队伍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专家团队,他们不仅充满热情、努力尽责,而且智慧务实,工作极富成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对促进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传播、培养非洲农业人才、推动非洲农业发展树立了‘中国榜样’。”埃塞人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敬意是对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实施20年来最好的回馈。
“为消除贫穷和饥饿,我选择留下和坚守” “犹记2002年,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告别了家人的婆娑泪眼,我毅然打点行囊,远涉重洋。脑海浮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古训,从此踏上埃塞土地开启援外职教生涯,希冀能为这个国度的人民做点实事。” 峥嵘岁月,痴心未改。湖南省韶山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茂清回忆说:“多少个日子在埃塞的土地上带领学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已成为我们援外岁月中最深的记忆。” 河北省高碑店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李国峰先后五次赴埃塞。期间,妻子患癌住院做手术,孩子面临高考……诸多大事都没有让李国峰中断在埃塞的职教工作,“看着课堂上埃塞学生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知识渴求的眼神,望着周边埃塞百姓在得到我们的帮扶后露出的笑脸,我选择了留下;为了消除贫穷和饥饿,更为了实现自己的农业梦,我选择了坚守。” 在中国农业专家队伍中,许多人和张茂清、李国峰一样都是只身一人,但也有像彭大军、李美玉和刘运民、王素梅这样的“夫妻档”。 “中国专家执教的很多农学院都地处偏僻,停水、停电、停网是家常便饭,狒狒、野猪、土狼等不速之客时常闯进校舍……”和妻子李美玉一起相约去做“国际农业人”的湖南省汉寿县太子庙镇政府研究员彭大军说,外出调研时常会遇到学生上来“认亲”,尽管我们已记不清教过的学生,但他们说一直记得中国老师的脸,“此情此景,那份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见识过非洲各种艰苦条件的河南省虞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运民,在面对埃塞更为落后的工作设施和生活条件时,仍不免震惊。“但即便如此,我把妻子王素梅也动员来了。有人不解地问,一个人去就够了,为啥还要拉着爱人一块吃苦?能吃苦、不怕累不就是我们农业人的秉性和可爱之处,不就是我们一辈子不舍不弃的农业情么?”刘运民说。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刘运民夫妻俩不仅在阿拉格农学院创建了小规模灌溉系,还把一手操办的园艺蔬菜实习场地建设成集教学、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和经济创收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为当地带来人才、效益双丰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多年的援非教学虽没有轰轰烈烈,却在异国他乡传授了知识,收获了师生情,升华了中非友谊。”刘运民说。
“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和技能,还有希望和财富” “‘老师,你说一些鱼类有繁殖洄游的习性,那么是谁帮它们从海里游到河里?又是谁帮它们从一条河游到另一条河的?’‘这是鱼的天性,没人帮它们。’‘不对吧,你看河里没水,鱼怎么可能游呢?’我猛然意识到环境和阅历对一个人思维和判断的影响。是啊,生活在这方水土的埃塞学生根本没见过四季长流的河,又怎能理解‘不间歇性河流就是天然的洄游通道’的概念?” 埃塞学生的懵懂和求知欲,让湖南省株洲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陈向阳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更多农业知识和技能教给埃塞学生。 “路再烂,但我的实践课不能烂!”为了强化埃塞学生实践能力,陈向阳经常带着学生一路泥泞徒步40多分钟去河里捕鱼,然后在河边的合欢树下现场教学,“看着学生们学本事的积极劲儿,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 “没有仪器,想方设法从中国运过来;没有教具,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没有鱼塘,撸起袖子掘地三尺挖塘……简陋的教学条件逼着我们一切从零做起。”被埃塞人竖起大拇指称作“铁娘子”的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望说,“披星戴月忘我教学、白手起家编撰教材、披荆斩棘自制教具”早已成为中国专家们的日常写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埃塞农业职教学校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该国老师只能各自编写讲义,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何望与陈向阳等夜以继日合作编撰的《水产养殖》教材,被中国农业农村部作为礼物赠送给埃塞农业部。 除了教学和培训,中国专家还把智慧与才能拓展到三尺讲台之外。 “目前在埃塞市场上,野生蘑菇是稀缺产品,一般只有高档餐厅采购,普通百姓面对高昂的价格只能摇头。为此,推广人工栽培蘑菇技术,提升埃塞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就成为我教学的主攻方向。”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力说,把知识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这是检验农业职教成果的重要标准。 王力带领师生收集农作物秸秆作培养基质,把自行车辐条加工成接种工具,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生产车间”。从配料、装袋、灭菌到接种、发菌、栽培……当埃塞师生第一次看到一簇簇人工栽培出来的蘑菇时,现场爆发出掌声、欢呼声。“中国老师种出蘑菇”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埃塞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师生前来观摩学习,还有很多附近农民找到王力求教,更有农场主在王力的指导下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是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和技能,还有希望和财富!” “知识改变命运,技术带来财富。”这是王力送给他的埃塞学生罗塔的一句话。如今,罗塔学有所成,已在埃塞一所大学任教,“中国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匪浅,如今我把这句话常常讲给我的学生们。”
“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农业职教是统筹援非农业力量的重要支点” “中国制造、中国路和中国教师是中国在埃塞的三张名片,我们要通过真实亲诚、努力工作,不断擦亮中国名片的底色。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植根于当地基层和现实需求,有效推动了埃塞农业进步、人才梯队培养和国民经济发展。” 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推广研究员李荣刚说:“作为中国选派的农业职教专家,推动埃塞农业技术提升,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服务国家外事大局,是农业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和李荣刚一样,20年间一批批中国农业专家秉持相同的理念,在“非洲屋脊”上传道授业解惑,收获桃李满天下。 “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实施20年来,中方累计派出农业职教专家485人次,培训埃塞教师、学生、农技人员近6万人,对促进埃塞农业职教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童玉娥说,中方专家在培训埃塞教师骨干、传授教学经验,规范教学标准、协助体系建设和建立实习基地、传授实用技术等三大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农业职教项目已然成为中国统筹援非农业力量的重要支点。”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栉风沐雨,硕果累累。中方专家历经5年编撰完成13本农业职教教材,这是埃塞农业职教史上首套系列教材,填补了历史空白,在该国农业职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方专家发挥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全面开展实习点建设和实用技术试验示范,一举改变埃塞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局面,所培养的各类人才遍布埃塞农业系统重要岗位,初步建成实践型人才梯队,成为埃塞农业发展主力军;中方专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弘扬了敬业奉献、自觉自律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对改变当地校风民风产生积极影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埃塞人说:“中国为什么发展地如此迅速,我们从中国农业职教专家身上找到了答案,看到了榜样。” |
- 分享到: